April 17, 2007 謝侑恩
一、
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仔細審視1895年電影誕生之際,那個時期正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階段中的「帝國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更逢西方列強侵略亞拉非等第三世界國家之「殖民主義時期」,被侵略的國家接受西方文化洗禮進而傳入電影,「電影」做為強大的「文化傳播工具」將殖民者的思想、觀念、態度、想法一併傳入被殖民國。電影的發明決不是偶然出現的,它是有一定的歷史脈絡,電影史前史或許比電影史更加精采有趣,2007.4.4~12九天在日本東京舉辦的FIAF Tokyo Congress主要由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Archives,簡稱FIAF)與日本國家電影中心(National Film Center,簡稱NFC)共同舉辦,其討論的議題有三:(1)電影誕生之初,許多人發展各式各樣的影片規格與物件來興盛電影工業(Film in Variety);(2)電影誕生之初,日本有許多人加入電影映演的元素進而轉化成說故事的方式與題材(Made In Japan);(3)電影史前史的考據與保存(Artifacts or Facts of Arts)等。我們從FIAF Congress議題的設定來看,「電影史」或者說是「電影誕生之前與之後的歷史」都是電影資料館(Film Archive)關注的焦點。
二、
此次FIAF Tokyo Congress與會人員多為世界各國各區電影資料館的工作人員,每個單位參與人數不一,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Chinese Taipei Film Archive)參與人員即是館長李天石養與行政組翻譯人員黃慧敏小姐;越南河內的電影資料館(Vietnam Film Archive)含館長在內共來五位,廣大的非洲地區只來了一位安哥拉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Nacional de Angola)館長,亦是與會人員當中唯一的黑人。基本上電影資料館依性質可概分成三類:
1. 國家級電影資料館:如南韓首爾Korean Film Archive、捷克the National Film Archive、中國北京China Film Archive、越南河內Vietman Film Archive。
2. 地區型電影資料館:如中國上海的Shanghai Film Archive、香港Hong Kong Film Archive、日本福岡電影圖書館。
3. 教學中心附屬電影資料館:如美國柏克萊大學的Pacific Film Archive、大阪藝術大學(Osaka University of Arts)等。
三、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成立於1938年,成立時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1937-1945),迄今已有70年歷史,成立目的為「維護與保存電影文化資產」。當然每一個國家依國情不同各自成立自己的電影資料館,但是電影文物的保存維護涉及人文面(歷史、文化資產、美學)與科技面(化學、物理、工業科技),其複雜程度必須靠「國家機器」的力量共同支持與維護才有辦法做出成績。雖說電影起源於歐洲,但FIAF成立當時正值歐陸法西斯主義抬頭,致使第1屆FIAF會議於遠離戰區的美國紐約舉行。從歷屆FIAF會議的舉辦國(見附錄一)來對照各國電影文化的發展,唯有「國家」重視電影文化資產,溢注大量心力於其上,一國的國家電影資料館才能有所做為才能擁有力量。
分析【附錄一】,63次的FIAF會議絕多數在歐洲舉辦,計有42次,北美地區(美國與加拿大)舉辦過5次,亞拉非等第三世界國家總計舉辦過8次,第一次舉辦FIAF會議是在1982年墨西哥。台灣臨近的國家有南韓首爾於2002年舉辦第58屆、越南河內於2004年與東南亞太平洋影視資料館學會(SEAPAVAA)首次聯合舉辦,還有此次2007年日本東京舉辦第63屆。從上述的背景資料進一步解讀第63屆FIAF Tokyo Congress,參與國家仍以歐美為盛,參與種族大多數為白人,少數黃種人,黑人只有一位。這種國家種族權力分配關係在研討會中「茶會交流」裡刻劃地更為明顯。茶會中白人多與白人交談,佔據談話地點的中心,而黃種人與黑人多圍繞在四周。
從上述二項資料可清楚發現:電影誕生於歐美資本主義,屬於資產階段的產物論述,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國家眾多是相對多數,但是以國家力量與電影保存兩相交錯來談,仍屬於弱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