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議題討論--關於忠臣藏

by 謝侑恩

這是我在google上面查的
約有23,600項符合「忠臣藏」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0項。 共費0.21 秒。

我只是稍微看了一下網頁,就可以查到三個版本的忠臣藏


版本一:溝口健二
元禄忠臣藏 The 47 Ronin
看点: 沟口健二形式庄严、制作华美的复仇剧
导演: 沟口健二
片长: 207分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05



版本二:
忠臣藏 (1994) (Shijushichinin no shikaku)
導 演:市川昆
編 劇:Kaneo Ikegami 市川昆
主 演:松村達雄 石 浩二 石橋蓮司 井川比佐志 淺丘琉璃子
上 映:1994年10月22日
地 區:日本
語 言:日語
顏 色:彩色
聲 音:Dolby
時 長:132分鐘



版本三:日劇木村拓哉主演
忠臣藏 (查自大英百科全書網路查詢版)Chushingura
全名《假名手本忠臣藏》(Kanadehon Chushingura),亦稱《四十七義士》(The Loyal Forty-seven Ronin)。
  日本歌舞伎劇的一齣傳統劇目。這個歌舞伎劇本是根據1748年左右由竹田出雲、並木宗輔(千柳)和三好松洛合寫的木偶劇(文樂)改編的。這齣11幕劇反映的是1701∼1703年間所發生的事件。47個浪人(失掉主人的武士)等待了2年,終於向一個迫使他們藩主自殺的人報了仇。

忠臣藏是日本非常有名的歷史故事,也是歌舞伎中最著名的劇本之一。最近都還有日劇演出,許多人都認為忠臣藏反應了日本人深層的文化信仰以及對於武士道的理解。忠臣藏的故事可以在google上很輕鬆的找到,而且有趣的是,幾乎都是同樣的內容,最後一句話是千古禮讚,連標點符號都一樣。當然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抄來抄去,所以不需要多花時間來描述事件過程。
先簡略討論一下忠臣藏的故事:在元祿14年(1701),天皇派了特使來江戶(德川統一天下後,便將幕府建立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天皇原留京都),幕府將軍命赤穗城主淺野長矩為接待人員,但淺野深知自己出身,不熟皇宮禮節,便找了吉良上野介義央來幫他的忙,不過吉良瞧不起這個鄉下野夫而刻意失禮,所以使得天皇使者來時,出了很大的紕漏,淺野受到了很大的侮辱,而深恨吉良。在儀式最後一天,便在松之迴廊拔刀向吉良刺去,稱為刀傷事件。吉良並未受重傷,但天皇使者,儀禮之上,拔刀見血,無疑是對天皇與將軍的大不敬。所以雖然深知吉良義央有錯,但將軍下令取消淺野職位,並命其切腹。這個切腹是在庭園中櫻花樹下,伴隨著飄落的花瓣下進行的,其屍體埋葬在泉岳寺。
這個消息很快的傳到了位於廣島淺野本家。這時淺野家族必須做出一些抉擇,舉兵叛亂抵抗亦或是請幕府將軍另立其他人為大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淺野家決定開城投降,將領地將給幕府派來的將軍。幕府宣告淺野家大罪,全部財產充公,所有家臣失去職位,也就是成為浪人,流散到各地去。(左圖是木村拓哉版本的忠臣藏)
其中淺野家的重臣大石內藏助是當時有名的熱血豪傑,他為主人抱不平,決心為其報仇,他拋棄妻子,跑去京都祇園嫖妓,讓吉良家認為他已經墮落,而私底下召集舊臣,共同簽訂復仇血約(神文誓約)。隔年,元祿15年(1703),大石召集之前誓約的志士前來密會,這時共有47人終不改志,決心為其主復仇。12月14日,47人殺進吉良家,最後手刃吉良義央。志士們帶著吉良首級走到泉岳寺祭祀主人淺野,宣示為主人復仇成功。後全體束手就擒,除一人外於16年集體切腹而死,屍體全部埋葬在著名的泉岳寺,備受後人景仰而稱之為赤穗義士。大部分的義士都在20-30歲,還有父親帶兒子一起來參與的,在日本人的心中,泉岳寺大概有點類似我們的黃花崗72烈士之墓這樣。
號稱男魂的泉岳寺和大石內藏助之墓photo origin: http://whitearrow.air-nifty.com/blog/cat2969865/index.html
大概的故事是這樣,比較詳細的過程可以上網查, 忠臣藏之所以備受推崇,被認為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徵在於他符合了一些概念:義士們深知幕府判決不公,故決心復仇,不惜犧牲自己的家庭和背景,忍辱負重,這裡表現了他們效忠主人,忠心不二的觀念。其次,報仇後,義士們深知自己所為不正,故束手就擒,集體自裁而死,這裡符合了武士們具有正確的道德情操,殺人者抵命的概念,且效忠於更大的幕府之下。最後,在白雪之下集體切腹,毫不猶豫,也都符合了日本集體主義和自殺美學的概念,將生命終結鎖住消蝕的剎那之中。
日本人眼中的「男子漢終極美學」──忠臣藏
三百多年來,《忠臣藏》始終是日本人百看不厭的羅曼史。而四十七義士的行動,更是統合戰國武士氣質與江戶武士道形式美的代表。戰國時代沒有所謂的武士道,以現代用語來說,戰國武士是職業軍人,他們的行動基準是「私」,在戰場視死如歸的表現,是為了討飯吃或爭一口氣。如果主君是個昏君,臣子會不加思索地棄若敝屣,另尋一片天。因而背叛行為在戰國時代是家常便飯。
  然而,和平時代的江戶武士是官僚,說穿了是非生產階級,為了讓生產階級的庶民心服口服地供養他們,便必須格外律己,並制定一大堆道德規範當枷鎖。再且,和平時代要求秩序,上下關係牢不可破,所有行動基準都取決於「公」。由大石所率領的四十七義士,正兼備戰國武士氣質與江戶武士道形式美。簡單說來,要是四十七義士全體都是戰國武士氣質,那麼義士很可能變成草莽英雄;要是全體都是追求形式美的官僚武士,更很可能淪為虎頭蛇尾的下場,因為要顧慮的地方太多了。
  正因為《忠臣藏》並非單純的復仇劇,還網羅了背叛、面臨人生歧路時的抉擇、世間輿論、幕後支撐人士、將軍與地方行政官員的對決等種種人性要素,現代日本人才會視其為「男子漢終極美學的羅曼史」。 
■本文選自《江戶日本》﹝茂呂美耶=著,遠流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