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瑩潔
一、 主 題: Hand colour sound films in HK
二、 主講 者:洪源(香港電影資料館)
三、 日 期:2007/04/07 11:55AM
四、 簡報內容:
1. Hand-coloring in Black and White Film in Hong Kong
2. Making of Hand-Coloring on B/W film.
l A composted positive print, printed from the negative with the original image and the masking negative with the desired sharp of effect exposed, should be produced.
l Phasing out of the Hand-coloring in the B/W films in Hong Kong
3. Lack of Skilled Technicians
l it is a labor-intensive process that requires considerable skill
l hard to find so many technicians to apply in color to large numbers of release prints.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release print with hand-coloring in the B/W film is so small in amount.
4. Representing the special effects of the legendary martial art of Kung Fu abilities;
l e.g. hurting someone without touching them but by “Chi” (some kinds od martial art abilities)
l 圖(一):手繪顏色運用在功夫片中的負片上來製造特效。
左邊的圖解文字:negative with the image from the camera
右邊的圖解文字:masking negative
l 圖(二):手繪顏色運用在功夫片中的負片上來製造特效。
5. Preservation
l A dilemma to conservator, since duplication to either B/W or color material would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film.
(而此種彩繪底片的方式,也因為是從黑白或彩色底片兩種媒材皆造成了底片本質上的改變-根據推測應該產生破壞,所以對影片保存也就產生了進退維谷的情形。)
l Hybrid method to make both materials
I. Color film materials are employed to make internegatives and projection copy.
II. B/W materials with detailed documentation would be the preservation original (PO) copy.
五、 香港資料館基本資料簡介:
l 概況
香港電影資料館位於香港島西灣河鯉景道50號,樓高4層,總樓面面積7200平方米。大樓分為兩部分,每層均有半邊作為藏品室。而另一半則是展覽廳和電影院,及供參考用的資源中心。資料館為香港市民推廣香港電影藝術,並為電影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大量資料。資料館目前收藏電影拷貝超過5600部,最早的是1898年美國愛迪生公司在香港拍攝的風光紀錄短片。資料館亦收藏電影的相關資料,包括:劇照、劇本、電影海報、電影原聲唱片、影片特刊和合約文件、電影獎座、道具等。
l 歷史
香港電影資料館2001年1月啟用,但資料館早在1993年由當時的香港市政局籌備興建,開始搜集和保存香港電影拷貝及有關資料,例如海報及雜誌等。2000年,資料館轉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1996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已加入成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成員,並與各國資料館交流及分享電影保存和修復經驗。
六、 瑩潔的心得感想:
前言
此次的FIAF大會中,每一各國家幾乎都是從影片的發展脈絡回溯探究,不論是膠卷媒材、底片規格形式、相關機器、乃至於影片內容型式,無一從頭細說在各國內部發展演進的狀況,重見了歷史的足跡;也一覽科技日新月異的進展。 而選擇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報告專題為主軸,則在於2005年之際,參訪了香港電影資料館後留下的深刻印象,加上本次主題的與台灣的早期功夫片所見的手法相似,免不了多了一份深究的好奇心和一份令人會心一笑的親切感。
追溯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資料館所介紹的主題為「彩繪底片」製造特效的呈現,主要圖解舉例的電影類型,不脫讓西方人士著迷不已的「功夫片」為代表,短短幾十分鐘的報告過程,重新抓回大家的吸引目光,一來滿足西方人對於東方傳統武功的欽慕;
二來早期誇張的特效,例如使用紅光、綠光來突顯對峙的正反兩方武功的高、低,
這種熟悉的特效不難在早期台灣的功夫上看見,這也與港台電影一度同源有關,誠如我們熟悉的邵氏影片亦在台灣造成莫大的轟動。
然則,從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網頁《光影中的香港[1]》資料上記載,就是以影片資料訴說香港的歷史,完全撇開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之類的考據包袱,直接的從影片著手觀看:記錄香港的生活面貌的重要媒介。影片扮演重要的媒介,自十九世紀末開啟了香港自己的故事,則然,重視手藝的影片---正是相對於此次Fiaf大會上的主題,而此種發明主要為了面對電影環境卑劣的窘境,孕育而生的節源之作風,乃至到了七十年代市場穩固之後製作的技術才逐漸提昇改進。
從手藝到科技──香港電影的技術進程[2]
從二十世紀初到六十年代,香港電影處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大環境下成長的──市場的狹小與不穩定,製作經費與日程的緊絀,使得大部份港片不得不因陋就簡。直到七十年代,片廠制度行之有成,海外市場逐步打開,港片的製作技術素質才普遍有所提高。到了八十年代,由於港片的豐收(票房收入與藝術成就兩皆如此),製作經費大增,港片又有較多資源認真地引進外國技術,並與本土特色結合,形成技術上全面現代化,而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局面。
然而過去幾十年的小本艱苦經營,以及香港多年來以人力密集補器械之不足的方式,發展出一種「重手藝與變通」---亦即所謂心靈手巧的傳統,尤其特別是運用在功夫片/武俠片上的成就;皆是來自於大量幕前幕後人員的努力,靠長期體能、身手的訓練,結合靈活變通的動作設計,創造出一套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拍製方式,因此在八、九十年代環境背景下,即使有大量外國視覺特技引進下,港片依舊保留五、六十年代著名武俠片中,除了強調特技手藝精神,以及慣用的「藍佈景」特技,主要透過人工一點一滴匯集而成的動作設計、美術設計,而非高科技的電腦視覺效果。
以上細細考察了香港電影從手工藝演進到現代化;從人力密集的工業進入手藝結合先進技術的過程…的歷程,也正對了傳統手工業與現代數位化的兩大衝擊下,不該陷入數位化的迷思來拋棄傳統藝術風格的手繪技術,或許早期手工彩繪於底片上的動作,讓保存影片與創作兩者間產生了一些衝突,相信在今日技術進步、以及對於媒材也相對有更近一步了解的情境下,更該堅持傳統手繪技巧來生產更優質的影片創作。
[1] 資料來源:香港電影資料館,《光影中的香港》。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chinese/publication/pub13_preface.html
[2]修改自香港電影資料館網頁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羅卡,香港電影資料館《從手藝到科技—香港電影的技術進程》:前言。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chinese/publication/pub11_preface.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